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 > 正文
哪有什么“天坑”专业 梦想和兴趣才是成才的关键
来源:    时间:2022-03-31 17:27:06

  哪有什么“天坑”专业 梦想和兴趣才是成才的关键

  填报志愿、选择专业的第一标准应该是考生的兴趣,以兴趣为线索选择学校和专业,会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好自身专业。但是,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,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专业兴趣,就容易随波逐流。

 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

  “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,‘生化环材’是‘四大天坑’专业,西湖大学现有的本科专业中,‘四大天坑’占了三个,这个您怎么看?”近日,在西湖大学在线宣讲会上,有网友向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直率提问。施一公回应说,自己也是在两三周之前刚刚听说了“四大天坑”专业。他认为,所谓“天坑”专业,指的是相关专业的就业、收入情况不够理想,但这些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,任何专业都有市场供求关系。西湖大学目标招收的是高二、高三学生,在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,而非收入,因为梦想和兴趣是最终成才的关键。

  近年来,生物、化学、环境、材料是“四大天坑”专业的说法在高校学生中流传甚广。那么,“四大天坑”专业,真如网友所说的这么“坑”吗?

  专业“坑不坑”也要视情况而定

  “从大一开始,就有学长告诉我们,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的出路只有两条,一是读博,二是转行。”毕业于某理工类大学的本科生林姝(化名)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,生物工程专业的对口工作基本都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博士学位,但具备科研天赋的学生始终是少数,因此许多该专业的本科、硕士毕业生都选择了转行。

  林姝的校友彭飞(化名)学习的专业是环境科学。本科毕业之后,他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,今年即将硕士毕业的他也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“其实,说‘生化环材’就业难也不是绝对的,还是要分专业方向来讨论。例如生物科学专业当中偏医学和药学的方向,还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,环境科学专业当中的水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工作。”彭飞表示,除了专业方向会对就业有影响,不同学校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可能存在差异。

  “天坑”专业的概念不应被滥用

  某网络平台职场领域答主弗兰克扬回忆说,“专业劝退”的声音兴起于2014年前的网络社区,最初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化学两类专业,随后环境和材料专业也加入了“天坑”行列。

  “我反对‘天坑’概念滥用。近些年各个专业都出现了‘劝退’的声音,甚至有人声称除互联网和金融两类专业以外的专业都是‘坑’。”弗兰克扬强调。

  他分析说,“四大天坑”概念的成因有很多。其中一方面是专业大类分支多、招生规模大,因此对自身专业不满的学生人数也相应地更多,在网上发声的人数也会更多;另一方面是这些专业学生的预期和现实差距大,许多学生入学时以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大,薪资待遇等未来可期,毕业时却发现专业对口的工作待遇一般,这种心理落差感让毕业生产生了“掉进坑里”的感受。

  “如果让学生在选择专业时,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知,消除心理落差,‘坑’自然也就被抹平了。”弗兰克扬说。

  选专业需注重兴趣与长远规划

  “‘天坑’专业的说法,是在以功利的视角看待高校专业体系,也是在强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他人,驱使部分考生、家长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。”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,网上的“天坑专业”之争,反映的是人们关于专业选择的不同态度,存在不同意见很正常,但是如果只让一种观念占主导,就难免出现偏颇,误导学生、家长的专业选择。

  熊丙奇举例说,在2020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,考出676分的湖南女孩钟芳蓉最终选择报考北京大学的考古系,曾引起了一番网友热议。一些网友劝她不要选考古专业,要选择一些“能赚钱”的专业,例如经管类专业。

  我国很多高分学生都选择报考经管类专业,可是从现实的供求关系看,经管类专业已属于人才培养供给超过社会需求的专业。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,反而会掉进“天坑”里。

  熊丙奇认为,填报志愿、选择专业的第一标准应该是考生的兴趣,以兴趣为线索选择学校和专业,会促进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好自身专业。但是,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,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能明确说出自己的专业兴趣,就容易随波逐流。

  “从高校一侧来看,有些高校为追求办学规模,没有结合自身办学定位、办学条件等,严密论证其应开设的专业、培养学生规模、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等,这就导致有些专业教学质量不高。所以在选择专业的时候,学生和家长应认真分析学校和专业的师资、课程、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,结合自身情况做长远规划。”熊丙奇说。 【编辑:田博群】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京津冀周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  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